输出审美情感:日本传统美术走向全球化
- 弓長金参
- 1月2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19世纪末,由于明治政府的开放政策,许多日本传统美术与工艺品传入欧洲。
那时,欧洲美术界兴起了一种不遵循传统技法的现代绘画潮流。日本独特的风格对欧洲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欧洲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日本主义”的日本文化热潮。

日本文化的代表媒介是“浮世绘”。
浮世绘来到欧洲的原因之一与日本陶瓷的出口有关。当时,日本制造的陶瓷被装上船后,运往欧洲。
当然,它们是易碎的,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包装。那时,浮世绘被用作包装的材料。
用木刻大量制作的浮世绘,与其说是珍贵的美术品不如说是民众欣赏的廉价海报和传单,看腻了就会像废纸一样被扔掉。
人们将陶瓷用浮世绘(即废纸)包裹起来,并与陶瓷一起运往欧洲。

在日本被变成了废纸的浮世绘风格,震惊了欧洲画家。
传统的欧洲美术界使用“强迫透视法”;通过将附近的物体画得更大,将远处的物体画得更小来创造深度,并用“明暗对照法”;通过利用阴影创建三维效果等的技术。他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使二维画布看起来三维且逼真。

浮世绘的绘画技巧忽略或相反夸大了强迫透视法。
色彩鲜艳而全面涂抹,对于欧洲画家来说似乎是创新的。
浮世绘的影响可见于梵高、高更等失去深度的立体画风,也影响了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先驱的塞尚。

这样有的日本美术与工艺品和平地传入欧洲,相反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极端的政治环境大量日本美术与工艺品被送往了欧洲。
这就是明治元年(1868年)开始的“废佛毁释”时段。

新政府将由京都的明治天皇作为其代表,并显示其统治合法性的象征。由于皇室是神道教的宗室,他们希望将神道教定为国教。
对此的反应,全国各地都有的佛教寺庙也因此成为迫害的对象。
纵观日本历史,佛教一直占据宗教界的最高峰,控制着政治权力与财富。
实力较弱的神道教为了摆脱自身的劣势,将神社迁至寺庙里。因此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之前,神社经常并存于寺庙里。

新政府首先将明确区分寺庙和神社。
作为国教的神社受到优待,反而寺庙却受到单方面迫害。
江户时代,幕府推行了“檀家制度”,对寺庙给予优待以管理群众的户籍。
某种意义上说,僧侣成为了一个特权阶级也具有幕府官员的特征,腐败也因此而愈演愈烈。
群众对寺庙和僧侣有这种反感也为废佛毁释提供了支持,使这种活动愈加激烈。

许多寺庙遭到破坏,佛像、佛画等自古流传下来的寺庙珍宝被低价卖掉。
于此同时,通过日本主义对日本文化产生兴趣的欧洲人购买了这些寺庙珍宝,并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
即使在今天,许多在欧洲各地的美术馆与博物馆展出的日本寺庙珍宝中,也混杂着此时泄露到海外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