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是从腐烂的草里长出来的吗?──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作用──
- 弓長金参
- 2024年11月1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腐草为萤”是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之一。
这个词指的是六月初左右的雨季,也就是“芒种”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 代表一年中的每个时期分为二十四等份,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七十二候”将二十四节气进一步细分为三等分,也用与季节相匹配的词来表达出来。

“腐草为萤”是表达了萤火虫在河里漂浮的季节。
那么,“萤火虫是从腐烂的草里长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与古代中国人的对于万物的思考方式有关的。他们相信动物和植物可以转变为其他东西。初夏是雨水充沛、草木长得茂密,不知不觉间在河边萤火虫飞舞起来。
其实这是萤火虫的卵在河岸上孵化后,在河中生长的幼虫变成蛹导致变态为萤火虫。但古代中国人没有观察过萤火虫的生态,他们以为被雨露沾湿的小草就变成了萤火虫。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有一种倾向,它首先通过形象来解释万物和世界的原理而不是通过科学客观的观察态度。

同样,蝴蝶也是花草尤其是美丽的花瓣脱落后变成它。因此,他们以为蝴蝶拥有美丽的图案。
事实上,即使在古代中国也有学者仔细观察动植物的生态,并表示它们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从花变成昆虫,反而公众的形象始终没有改变。直至近代,公众认为昆虫是从花中诞生的,这在中国已成为常识化。
在日本大众所说的“蛆虫渗出”的表现,类似于苍蝇幼虫的蛆虫是自然产生的而不是从卵中产生的。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不仅仅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词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极为重要的工具。
在古代中国没有准确的历法,当然也没有天气预报。对于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他们来说,如果在错误的时期播种、收获、过冬准备,庄稼就不会结果实、粮食储备就会耗尽导致面临挨饿的死亡危险。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告诉我们每个季节必要工作时期的重要词。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根据中华文明诞生地黄河中游的气候和特征而设定的。
除了在四月的春季和在十月的秋季以外,在一年中的其余时期都夏季和冬季的轮流。这种表达方式显然适应了季节变化较大的大陆性气候。
它于六世纪左右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成为表达季节的词。
另一方面,四季逐渐变化的日本气候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存在差异,例如在八月初盛夏时适用于“立秋”等。在海洋性气候的日本,大陆性气候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表达方式并不相符。

不过,如果您每天留意一下季节的变化就会发现,在盛夏的炎热下蝉的叫声变得更小了、红蜻蜓也开始飞翔了、早晚也变得稍凉爽了,确实能感受到秋天的脚步。日本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即可以感受到季节微妙变化中的感情并用和歌和俳句来表达自己的诗意。